欢迎进入苏州美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苏州美明电子

MeimingIC.com

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中国半导体设备突围战迎来关键转折点
来源: | 作者:chipnews | 发布时间: 2025-09-18 | 3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拓荆科技 46 亿元高端设备产业化基地的奠基铲落下,当中芯国际 A 股股价在 9 月 17 日突破历史新高,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国家大基金三期的精准注资、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全面复苏、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多重利好因素交织,推动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重要一席。这场关乎产业安全与技术主权的突围战,正进入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转折期。

领域的资本动作近期密集上演。国家大基金三期在 9 月中旬完成对拓荆科技的战略注资,通过国投集新平台向这家国内薄膜沉积设备龙头注入发展动能。紧随其后,拓荆科技宣布拟募集 46 亿元资金,用于建设高端半导体设备产业化基地及前沿技术研发中心,重点扩大 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产能。这一布局直指半导体制造的核心环节 —— 薄膜沉积设备长期被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等国际巨头垄断,而拓荆科技的产品已成功打入中芯国际、华虹等主流晶圆厂供应链。

资本的精准投放正在显现成效。截至 2025 年二季度,国家大基金二期持股市值最高的标的正是中芯国际,达 112.38 亿元。受此提振,中芯国际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22%,毛利率提升至 21.4%,并预计三季度收入将环比增长 5%-7%。这种 "资本注入 - 产能扩张 - 业绩增长" 的正向循环,在半导体设备板块形成示范效应。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近期强势上涨 2.8%,该指数由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于 2024 年 7 月 26 日正式发布,科创半导体模突破 6.33 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反映市场对设备国产化的强烈预期。

政策与资本的协同效应尤为显著。9 月 13 日,商务部发布 2025 年第 27 号公告,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倒逼国内产业链加速国产替代进程。从大基金三期重点投向设备材料领域,到贸易政策对本土企业的保护,中国半导体产业正构建起 "国家资本引导 + 市场机制驱动" 的双轨发展模式。东海证券研究显示,在 AI 算力需求爆发推动下,全球纯半导体代工收入预计同比增长 17%,其中 3 纳米节点收入增幅超 600%,这为具备先进制程设备供应能力的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半导体设备的技术突破正在多个细分领域同时发生。9 月 17 日,光刻机指数单日大涨 4.87%,停,苏大维格、奥普光电等企业涨幅超 10%。这轮上涨背后是国内企业在光刻机核心部件领域的持续突破 —— 通过国家大基金三期超 2000 亿元的专项投入,光源系统、双工作台等 "卡脖子" 环节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 年上半年相关企业中报归母净利润普遍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薄膜沉积、刻蚀等关键设备领域,国产替代率正快速提升。拓荆科技的 PECVD 设备已实现 14nm 制程量产应用,在国内先进晶圆厂的市场份额超过 20%;刻蚀机在逻辑芯片制造中获得批量订单,打破泛林半导体的垄断地位。这些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积累之上 —— 华大九天等 EDA 企业开发的专用仿真工具,使设备研发周期缩短 30%;AI 算法在晶圆缺陷检测中的应用,将设备良率提升至 92% 以上。

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仍客观存在,但追赶速度令人瞩目。ASML 每年研发投入超 20 亿欧元,员工中博士占比达 40%,而国内企业通过 "芯片人才专项计划" 已培养光刻机领域专业人才超 5 万人,2025 年设备行业融资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其中 30% 投向光刻机领域。这种高强度的资源投入正在缩小技术代差,尤其在 28nm 及以上成熟制程设备领域,国产设备的性能指标已接近国际水平,而成本优势明显,成为国内晶圆厂扩产的首选。

得关注的是,设备与制程的协同创新正在形成良性循环。中芯国际在成熟制程上的持续扩产,为国产设备提供了宝贵的验证机会;而设备性能的提升又反过来支撑晶圆厂实现更高的良率和效率。这种 "制造 - 设备" 协同进化模式,正是台积电等国际巨头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如今正在中国产业链上演。

球半导体产业的全面复苏为中国设备企业提供了战略窗口。SEMI 最新报告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制造业所有关键指标均实现环比正增长,这是两年来的首次全面回升。其中存储领域投资环比增长 34%,晶圆厂装机容量达 4140 万片 300mm 晶圆当量,行业资本支出预计四季度将环比增长 27%。这种复苏态势与中国设备产业的崛起形成共振。

中韩半导体产业的差异化竞争路径日益清晰。韩国企业在 HBM4 等先进存储领域取得突破,三星、SK 海力士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而中国则在设备、材料等产业链上游构建优势,形成互补格局。中韩半导体 ETF 近期规模突破 11 亿元,其成份股既包括三星、SK 海力士等韩国龙头,也涵盖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中国企业,反映全球资本对这种产业分工的认可。


国内设备材料企业的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中,设备企业占比 59%,材料企业占 25%,形成从靶材、光刻胶到沉积、刻蚀设备的完整链条。鼎龙股份的 CMP 抛光材料、彤程新材的 KrF 光刻胶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与拓荆科技、北方华创的设备形成配套,大幅提升了国产供应链的可靠性。东吴证券指出,中国大陆晶圆厂的加速扩产将进一步打开设备自主可控空间,形成 "设备国产化 - 制造本地化 - 生态自主化" 的正向循环。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大基金三期的资本赋能、AI 技术与制造工艺的深度融合、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窗口,多重因素叠加有望推动国产设备在未来 3-5 年实现从 "可用" 到 "好用" 的质变。当越来越多的国产设备进入台积电、三星的供应链,当自主研发的光刻机突破更先进制程,中国半导体产业将真正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为全球芯片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