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苏州美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苏州美明电子

MeimingIC.com

AI + 通胀双驱动!半导体涨价周期再起:从需求到成本,全链逻辑与国产机遇拆解
来源: | 作者:chipnews | 发布时间: 2025-09-26 | 7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半导体行业“涨价信号”密集涌现,自存储原厂至晶圆代工厂,一场由双重力量驱动的涨价周期已悄然开启。与以往单纯依赖“供需修复”的短期波动不同,本轮涨价背后,AI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与半导体全产业链的通胀形成共振,不仅更具韧性,更在重塑行业格局——对国产半导体而言,这既是成本压力下的挑战,也是技术突围与市场替代的“黄金机遇”。

9月,半导体市场被一则“暂停报价”的消息点燃——存储巨头美光突然宣布暂停部分存储芯片的报价,行业普遍认为这是“即将大幅提价”的信号。随后业内消息确认,美光计划将产品价格上调 20%~30%,而四季度 NAND Flash的合约价,更是被机构预测将再涨 15%~20%。这一趋势彻底打破了“年末消费电子备货结束即降价”的行业常规,甚至部分高端3D NAND产品已出现库存紧张的状况。

更值得关注的是,涨价并非仅限于存储芯片的“单点现象”,而是全产业链的成本传递。晶圆代工领域,台积电近期向客户透露,预计2025年3纳米制程的代工报价将上涨约24%,而2纳米制程的代工报价预计将突破3万美元,较前代上涨约50%。这一价格调整反映了台积电在先进制程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以及市场对高端芯片制造成本的承受能力。

这些信号指向一个核心结论:本轮半导体涨价并非仅由短期供需失衡引起,而是由AI需求的显著增长和半导体行业通胀共同推动的双重驱动周期。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都将远超上一轮(2023-2024 年)单纯由 “海外减产去库存” 推动的短暂波动。

若将上一轮涨价视为“需求疲软下的被动修复”,那么本轮涨价的核心增量则源自AI引发的“结构性需求爆发”——AI算力对存储的“速度、容量、带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直接推动高端存储市场实现“量价齐升”。

1. HBM:AI 算力的 “刚需内存”,需求两年翻倍

高带宽内存(HBM)作为 AI 服务器的 “核心组件”,已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三星电子近日发布的一份预测报告中指出,到2025年,全球高带宽内存(HBM)的需求预计将翻倍,达到250亿GB。这一增长主要受到AI服务器和AI终端设备的驱动,反映了AI技术对高性能内存需求的日益增长。而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全球科技巨头的 “千亿美元级算力投入”——根据最新财报和市场分析,Meta计划未来三年的资本开支将超过350亿至400亿美元,以建设数据中心支持其AI业务。谷歌预计2024年每个季度的资本支出都将超过120亿美元,全年同比增长至少49%,以保持在AI基础设施方面的领先地位。微软也宣布了扩大AI投资规模的计划,本季度资本支出达到140亿美元,并预计下个季度资本支出环比大幅增长。这些巨额投资最终将转化为对高性能内存(HBM)的刚性需求。

反映在价格上,根据行业报告,2024年HBM的均价已上涨超过40%,并且由于技术壁垒高(如堆叠层数、良率控制难度大),预计供需紧张的局面至少将持续至2026年。例如,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HBM的需求量年成长率接近200%,而到了2025年,这一增长率有望再次翻倍。

2. AI 服务器:存储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 5-8 倍

AI 服务器对存储的 “消耗量” 远超传统服务器。数据显示,根据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的报告,2024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预计将同比增长46%。这一增长反映了云服务提供商(CSP)和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对AI基础设施的强劲需求。

这种 “量级差” 直接拉动企业级 SSD 需求激增 —— 国内存储模组龙头江波龙数据显示,2024 年其企业级 SSD 收入同比暴涨 138.66%,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

3. 需求结构质变:从 “存量替换” 到 “增量爆发”

上一轮周期(2023 - 2024年),存储需求的主要支撑点在于“消费电子修复 + 汽车芯片补位”,其本质是“存量博弈”(例如,手机存储从128GB升级至256GB),且2023年全球消费电子需求同比下降5%,而本轮需求的 70% 来自 “数据中心 + AI 终端”,是纯粹的增量市场: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约有4亿台智能手机将具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功能,渗透率预计将达到33%。这一趋势将推动单台AI手机的存储容量向512GB及以上升级。同时,随着AI技术在手机领域的持续渗透,AIPC对DDR5的需求占比预计将达60%,从而直接推动存储架构从DDR4向DDR5迭代。这种 “增量驱动”,是本轮涨价周期最核心的韧性来源。

倘若说AI是需求端的“拉动力”,那么半导体全产业链的通胀,便是成本端不可忽视的强劲“推动力”。从上游的基础材料供应环节开始,到中游的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环节,再到最终的下游终端产品组装环节,成本压力如同涟漪般层层传导、逐级加码,最终无可避免地转化为覆盖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全品类涨价”浪潮。

1. 上游材料:通胀的“先遣队”与源头推手

在半导体材料产业链中,关键原材料如用于制造晶圆的金属硅、特种合金,以及用于功率器件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品类的价格涨幅尤为显著,普遍超过20%,成为点燃并推动全产业链价格上涨的主要源头。

其中,硅片作为半导体制造的“基石”,其价格动向具有风向标意义。全球硅片龙头SUMCO在2024年已两次上调价格,累计涨幅达10%~15%,远超市场预期;与此同时,国内领先企业

高端硅片(12英寸)价格也同步跟涨,这清晰地反映出全球范围内硅片供需格局的持续紧张,特别是先进制程所需的大尺寸硅片产能受限。

除了硅片之外,电子特气、光刻胶等晶圆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辅助材料也出现了集体涨价的情况:2024年,由于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导致部分气体产能受限,电子特气市场均价同比上涨18%;而用于先进制程(如7nm及以下)的ArF光刻胶,因其技术壁垒高、供应商集中,涨幅更是超过22%。这些关键材料的成本合计占晶圆制造成本的30%以上,其价格的飙升直接且显著地推高了后续制造环节的投入成本。

2. 中游制造:代工、封测环节成本层层加码

在晶圆代工环节,成本压力同样难以消化。除了台积电凭借其技术领先地位在先进制程(如3nm)节点上维持了较强的议价能力并出现涨价外,更广泛应用的成熟制程也同步承受压力并提价。具体而言,以中芯国际为代表,其28nm等成熟制程的报价在2024年普遍上涨了约8%。这一涨幅背后,是其产能利用率持续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运行,旺盛的需求显著提升了代工厂在价格谈判中的议价能力,使其能够将上游材料成本压力部分向下传导。

封测环节紧随其后,同样受到来自上游晶圆成本及自身高端封装技术需求激增的双重压力影响:以长电科技为例,其面向高性能计算(HPC)和AI应用的HBM(高带宽内存)封测业务,由于需要用到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等复杂且昂贵的高端封装技术,在2024年的报价应声上涨了15%。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高端封测的产能排期已经紧张到排至2025年年中,供需失衡的紧张状况由此可见一斑,进一步推高了封测成本。

3. 下游终端:成本压力倒逼产品提价,最终传导至消费者

最终,在整个产业链中累积的成本压力必然会“转嫁”到终端产品上,由消费者买单。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即将推出的旗舰机型小米15,由于核心元器件成本显著增加(如存储芯片从UFS 3.1升级至性能更强的UFS 4.0,以及主控芯片成本的上升),其零售价预计将较前代小米14提高约70美元。

在PC领域,联想、惠普等品牌的高端机型(普遍搭载新一代DDR5内存及高性能处理器)在2024年价格也

上涨了10%~12%,这直接且清晰地反映了半导体元器件成本上涨对最终产品定价的实质性影响。

工业领域的存储需求同样未能幸免。根据东芯股份的市场监测数据,用于工业控制、网络通信设备等对可靠性和耐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的SLC NAND Flash(单层单元闪存),其价格自2025年第二季度起已进入持续上涨通道,季度环比涨幅稳定在3.8%左右。这一趋势反映出工业级存储芯片所承受的成本压力正在逐步显现并向下游工业设备制造商传导,预示着工业终端设备的价格也可能面临上行压力。这场始于上游材料的成本“传导风暴”,已然完成了从源头到最终消费者的全链条价格联动。

要理解本轮涨价的独特性,最直接的方法是对比上一轮周期——从驱动逻辑到持续时间,从供应策略到对国产市场的影响,两轮周期几乎存在本质差异。

尽管本轮半导体存储芯片的涨价周期展现出较强韧性,得益于供需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技术升级,但投资者和行业参与者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潜在风险;同时,对于国产半导体产业而言,当前环境既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机遇窗口,也面临严峻挑战,需通过战略规划平衡短期波动与长期发展。 

1. 潜在风险:需关注的三个变量

  • 技术风险:国产高带宽存储器(HBM)与国际龙头企业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以三星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已实现12层堆叠的HBM3E量产,并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领域;而国内企业如长鑫存储等计划于2025年推出的HBM3产品多为8层堆叠,技术成熟度不足,良率仅维持在60%至70%(三星良率超过80%),这导致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受限,短期内难以撼动海外市场垄断格局,可能影响国产HBM在数据中心和AI服务器中的渗透率。 

  • 需求反噬风险:若终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例如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零售价格涨幅超过10%,将直接增加消费者购买成本,削弱市场购买力,进而导致终端销量下滑;这一连锁反应会反向抑制上游存储芯片需求,造成库存积压和价格下行压力,尤其在经济放缓背景下,需求弹性可能进一步放大。 

  • 产能过剩风险: 若国内企业盲目扩大成熟制程产能,如DDR4内存和2D NAND闪存生产线,而市场需求增长未达预期(如消费电子需求疲软或替代技术加速),可能加剧中低端市场竞争,引发价格战和利润率下滑;这不仅会挤压企业盈利空间,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阻碍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 

2. 未来展望:涨势持续,国产聚焦“高端突破”

  • 涨势预测: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一致预测,2026年全球存储芯片均价仍将维持较大的涨幅,核心支撑因素源于人工智能服务器驱动的高带宽存储器(HBM)需求激增,以及企业级固态硬盘(SSD)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中的扩张;此外,数据中心建设和5G普及也将持续拉动存储需求,支撑市场整体上行趋势。

  • 国产焦点:未来两至三年内,国产半导体产业的核心突破方向在于“高端化”战略——包括国产光刻机的落地;同时,HBM(高带宽存储器)技术的自主化量产、3D NAND闪存的先进制程突破也将加速推进,以直接对接AI服务器和企业级SSD的强劲需求,提升国产存储芯片在全球高端市场的份额。此外,政策支持下的研发投入与产业链协同将助力国产设备材料实现替代,例如光刻机、光刻胶、蚀刻机等关键环节的国产化落地,不仅能够降低通胀带来的成本压力,还能在AI驱动的涨价周期中巩固成本优势,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确保涨势的可持续性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