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封锁给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在加速发展。
回顾过去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不仅在规模上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在质量上也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
2013年全国集成电路生产数量与进口数量的比例为32.58%,2024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上升至近80%。
8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7月,我国集成电路出口6409.1亿元,同比增长25.8%,在出口的重点商品中,增幅仅次于船舶;累计进口额同比增长14.4%,进出口累计数据已连续7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
今年7月,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985.6亿元,同比增长26.77%,出口额已连续9个月同比增长。
2024年上半年,中国芯片累计产量为2071.1亿颗,同比增长28.9%。据海关总署数据,中国芯片产品贸易累计出口765.9亿美元。
中国芯片产业的显著进步,并非仅仅依赖于国内企业的团结协作推动行业发展,在科技限制背景下,国内制造商不得不调整策略,将芯片采购的重点从“成本控制”转向更加注重“供应链的安全性”。
这一转变,客观上为国内的相关企业开辟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据《朝鲜日报》报道,三星也已关闭平泽2号线(P2)和3号线(P3)超过30%的晶圆代工生产线,计划年底前生产线关闭规模扩大至50%,包括4nm、5nm和7nm产线,以降低产能和成本。
此举也可能与台积电事件有关,三星需暂停对中国大陆客户7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供应。中国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的订单占据三星业务的很大比例,这一操作也导致三星“抛弃”了一些中国客户。
在如此严峻的技术限制之下,中国芯片产业能否成功抵御并持续发展?
芯动力·中国造:
企业研发创新引领芯片革命
我国芯片产业快速壮大离不开产业环境的不断完善。
早在2020年,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政策》,从多方面促进芯片产业发展。
各地方也不断出台相应政策。2022年,上海科经委发布了《浦东新区促进集成电路和新一代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操作细则》,2023年,无锡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地标产业的若干政策》,这些政策为相关企业与研究机构铺设了坚实的政策基石。
伴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区域集聚效应也日益显著,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成为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开发和生产基地,,产业规模上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面对持续的制裁挑战,小米、OPPO、vivo等中国大陆企业已深刻认识到技术升级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旗舰产品中加大芯片技术研发力度。
10月9日,联发科成功研发的新一代旗舰芯片凭借3nm工艺,在性能、质量上实现了30%的提升,并进一步优化了能耗,这一成就引发了国际热烈反响。
研究显示,华为手机也已采用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及5G射频芯片。华为技术负责人兼总经理张平安则指出,华为策略已从单一关注纳米制程的追踪,转向推动深入的架构革新。业界分析甚至预测,华为有望在明年推出采用3nm工艺技术的芯片。
中国芯片产业正疾步追赶国际前沿,尽管在尖端工艺技术上与美国尚有差距,但面对挑战,中国正通过加大研发、生产及产业链建设的投入,力促技术自主与产业自立。中国芯片产业在逐步重塑全球半导体市场格局,未来既充满挑战,也饱含无限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