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车作为机械/电子/信息工业的集大成者,是全球产业的制高点,也是综合国力的最佳体现:得电动车者得未来!
那智能电车芯片的现状、风险、及应对措施?
现状:逐步可控
汽车半导体可以分成10大类,见前序研究《汽车半导体:135页框架》,简化起见总结为三类:电动域、座舱域、智驾域。
电动域:控制电池充放电的BMS、IGBT、碳化硅、MCU、MOSFET、模拟、NOR等(135nm~28nm),已基本自主化,成熟工艺国产这是近三年最大的进步。
另外Bosch、大陆等基于成熟芯片的子系统(ESP等)正在被特斯拉/比亚迪主导的全新架构突破(矢量扭矩、iTAC),所谓的车规级壁垒正在让位于制程壁垒。
总结:传统的三电(电池、电控、电机)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实现了0-1的生存基础。
但是,已存在风险。
风险:两大域控
在前序报告《比亚迪缺什么?》
智能电车摆脱了美欧日的发动机/变速箱/品牌认知三大壁垒,但是又落入到美国把持的「域控陷阱」
域控 = CPU + OS,手机的域控是高通+Android、PC的域控是Windows+intel,而智能电车有两个域控:
1)座舱域芯片:控制底盘之上的座舱SoC(14~5nm),高通骁龙占据绝对份额,可选PLAN B是华为HI鸿蒙座舱
2)智驾域芯片:控制底盘和智能驾驶的(16~5nm),主要依靠英伟达,见《半导体重新定义新能源车》,国内可选是华为HI MDC、地平线、大疆等。
但美国的最新封锁已经来到了Fab的14nm(代工和芯片设备),基于高通骁龙和英伟达Orin的两大域控,将面临华为2019年的风险(成品、代工、和芯片设备的三轮封锁)
那,如何应对?
应对:合纵连横
1)整机厂全部押宝美系芯片风险过大:华为HI的定位就是中国的高通+英伟达,虽然华为有智选造车,面对外资和合资车占据的绝大多数市场,合作远大于竞争。
2)芯片设计多与国产晶圆厂合作,基于美系7/5nm代工的流片成功,其现实意义远小于基于国产的28nm,另外Chiplet也是必备技能,主要矛盾已变成缺少代工厂。
3)晶圆代工权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全局变量,推动全链路的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国产化,通过地缘(A/J/O)和制程(45/28/14)两条路并举。
总结:
短期看:先进工艺有风险;
中期看:国产成熟工艺+Chiplet可以实现替代;
长期看:全球最大STEM工程师红利+最大消费市场+最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可以加速实现全链路供应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