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6G推进组负责人王志勤表示,6G技术其实是5G代际更新的一个新技术,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所以面向6G来看,它的商用时间基本上是在2030年左右,它的标准化制定时间会在2025年。

王志勤指出6G提出了三个新的场景,通信和感知的结合以及通信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还有类似于泛在物联,实际上就是现在比较热门的天地融合这种场景。未来6G要连接的对象不光是人,还有很多的智能体,比如机器人、元宇宙。现在大家认为5G可能在行业还不好解决的一些场景可能会进一步完善。对于普通人来说,提到6G,最基本的一个感觉就是它会比5G更快,但王志勤告诉记者,6G不仅仅是一个快字。到5G以后,现在再说速率提升,其实大家也会觉得是不是有这种必要。未来6G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层面的事情,更多的是偏向智能体这块。现在的5G基站只是支持通信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而在6G时代,基站将同时支持通信和感知,能够利用无线电波感知周边的环境、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等,不仅能提升通信的性能,还会催生新业务。现在整个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体系,基站非常多,在基站的基础之上,希望能够再做一些感知性的工作。做低空经济,直接在基站上进行升级改造,它就具有了感知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对无人机进行空域管理。还有一些交通路口,把这些基站升级以后,可以看整个车流量,就是作为一些交通的管理。王志勤表示,眼下,世界范围内,对6G的发展都还处于技术研究阶段,对6G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我国是从去年开始进行了6G 技术试验的工作,今年也陆续开展了关于6G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工作也将为今后的6G下一步推进工作打下基础。5日,我国6G推进组对外发布了《6G网络架构展望》和《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等技术方案,这将为6G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提供技术路径。《6G网络架构展望》提出了关于6G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与网络能力。而《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结合6G部署和组网需求,形成了6G无线系统功能和运行特征以及设计原则。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需要全球产学研用各方凝聚共识、集思广益、紧密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深度、融合广度、合作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大会上表示,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厚植内生动力。锚定原始创新,深入推进新型无线、新型网络等关键技术研发。深化融合创新,推动移动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等跨域融合发展。强化系统创新,超前开展系统级、架构级创新研究。二是坚持体系攻关,夯实产业能力。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快补齐高端器件、先进工艺、基础软件、仪器仪表等短板弱项。三是坚持应用牵引,汇聚生态合力。加快5G融合应用发展,夯实6G应用基础,推动信息通信企业与垂直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携手构建6G繁荣应用生态。四是坚持互利共赢,深挖合作潜力。秉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原则,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推动形成6G全球统一标准,打造全球产业创新合作新典范。近年来工信部会同各方系统推进6G愿景需求研究、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指导成立IMT-2030(6G)推进组,明确将6GHz频段划分给5G/6G使用,为6G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工信部超前开展愿景需求研究,发布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指标等研究成果,今年6月,我国提出的5类6G典型场景和14个关键能力指标全部被国际电信联盟6G愿景需求建议书采纳。IMT-2030(6G)推进组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欧洲6G智慧网络和业务产业协会(6G-IA)、韩国6G论坛、印度通信标准开发协会(TSDSI)等签署合作备忘录。